许广平,广东番禺人,鲁迅夫人。1936年底迁居霞飞坊64号。抗战爆发后,她毅然留下,保护鲁迅的遗物遗稿,积极投入鲁迅著作的整理、出版工作。1938年4月编成《集外集》,6月辑成《译丛补》,并与胡愈之一起,由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名义,以寓所为编辑部,编辑《鲁迅全集》,不久又筹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还为数十家报刊杂志撰稿,发表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1941年12月15日晨,被侵华日军逮捕,面对酷刑,坚贞不屈。次年3月,由内山书店保释。抗战胜利后,曾任《民主》周刊编辑,于第六期刊出《我的呼喊》,愤然责问国民党政府抗日不力而内战不已的行径。1948年10月在中共党组织安排下,离沪经香港转入解放区。
故居建于1924年,坐北朝南。许广平故居是一座平平淡淡的老式里弄房,不起眼的在门前挂了一块小牌子“许广平曾在此居住”。是为三层砖木结构新式里弄建筑,现为居民住宅。上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鲁迅夫人许广平住所的监控。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竭力保护下,许广平母子于1948年冬平安抵达香港,转赴北平。那时离许家近在咫尺的金刚公司的中共地下组织,曾暗中保护着许广平母子。同许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的是金刚公司的地下党员吴希俊。
毋庸置疑,提到许广平,首先想到的该是鲁迅的夫人,后来在参观之后,了解了一些她的生平,更体会到了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女性的美好心灵。可以说,许广平是既“大方”又“苛刻”。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鲁迅和许广平的后代,生活肯定是富裕无忧的。但哪里知道,他们和普通人家一样,过得是这样的不易,这样的艰难。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留下了大量的遗物、书信和手稿,在北京八道湾和西三条还置有房产,但解放后,许广平悉数捐给了国家,不仅分文未取,而且任何手续和证明都没要。
许广平每次捐款捐物,都怀着激动甚至虔诚的心情。她为何对国家这般大方,而对自己的家人却近乎苛刻和不近人情?是为出名还是一时冲动?我相信,她是为了报恩,报党和人民的知遇之恩。
看得出,许广平是非常知足的,总是唯恐得到太多,而做事太少、贡献不大,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一片爱心。她的确没有为她的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却弘扬了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民族精神,这难道不比金钱更为宝贵?对于她的家人来说,又何尝不是“道是无情却有情”呢!
我想,她的这种自觉自愿的奉献之举,这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报恩”情结,不应当只是五六十年代人们所特有的选择、特有的感情。在物欲横流、一些人削尖脑袋争权夺利的今天,同样十分需要身体力行。面对逝去的许广平,我们确有必要来一番人生的思考,那就是:究竟应该怎样对待钱财,怎样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怎样更有意义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