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鹏
1924年8月12日,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
1939年夏入上海晓光中学(后并入震旦附中,即今向明中学)高中求学,1941年转学上海扬州中学,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电信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去美深造,1950年夏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电子工业系统工作至今。
童志鹏是我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人与带头人之一。他主持多种通信平台、接力机和机载雷达的研制以及新一代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数据交换网等研究工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国家多种奖励,80年代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是我国与国际联网最成功、最早的系统之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名誉院长、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忆晓光岁月
1939年夏,我考入上海晓光中学高一年级,1941年夏转学上海扬州中学,在那里完成高中学业,在晓光上学二年。这所新办学校号称“教育部特准立案”,对于处于沦陷状态的东南一带国土的学生来说,是颇有振奋人心之意的。当时,上海的原英租界、法租界保留租界特殊身份,还不属于日军统治,被称为“孤岛”,集中了许多外地避难人士,其中不乏精英人才。晓光也集中了几位高素质的老师,如教数学的朱老师、教语文的施老师、教英文的杜老师。他们谆谆善诱,严格要求,促进学生刻苦学习,锐意进取。我当时才十五、六岁,正是血气方刚、求知心切的年龄,在老师们的指引下,我如饥如渴地醉心于数学的求解难题、沉醉于语文的古文词章、涉猎于英语的外文报刊,颇得老师表扬,立志深入文化殿堂,自觉自愿地在自学上化工夫,这一习惯对我终身是有益的。当时“孤岛”不孤,社会上各种力量如国民党、三青团等都在活动,共产党也通过地下学生组织和他们展开有理有节的斗争。在这个大潮下,我也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学习进步书刊,如《西行漫记》、《大众哲学》、鲁迅、巴金、茅盾等著作,苏俄名家如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名著,大大打开了我的心扉,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未来的曙光,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我度过了短暂而丰富的二年,这是迈上今后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的坚实的第一步。
我特别怀念当年相互切磋的同学少年,而今都是耄耋老人了。经历了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我要用臧克家老人的一句话“桑榆谁云黄昏过,老树东风红花多”!祝愿他们健康长寿,阖家团圆幸福。
我也寄语向明中学的少年同学,希望你们珍惜无价青春,扎实打好基础,德智全面发展,千里始于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