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以“路在脚下”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揣着一份心仪的职业,我自信地走在这个城市最时尚的马路上,有时候,我会想起那个女孩。
她叫黄莺,听母亲说她初中毕业,不愿意继续学业,工作后不久,就嫁给了胶板厂里的一个劳工,生了儿子,挺好。母亲告诉我的那年,我22岁,大学刚毕业,正是我抱着梦想,走向独立的一年,而同龄的她却要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我俩都是知青的女儿,童年都在上海的祖母身边度过,又几乎在同一年回到了我们的母亲生活的小镇上。记得我俩最大的快乐,就是历数上海的种种小吃,什么生煎馒头、小笼包子;什么桂花糖藕、大饼油条,说得旁边的同学羡慕不已,说得自己直咽口水。在那一刻我们就暗自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回到那片土地,那里有我们年少时最深的思念与渴想。
路的分叉,也许就始于那一天。
她做了一件大家都不能接受的事情,为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竟然挪用了班主任让她保管的班委费。那时候我们只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们不懂得什么是宽容。于是,等待她的是孤单,是风言风语。她的成绩随之一泻千里,我也不愿意更多地亲近她。
16岁那年,政策允许知青可以有一个子女回沪。爸爸觉得我比弟弟会读书,就让我回到了上海,而她却没能回来。她母亲说,她不学好,到了上海没人管,更不知道会变成怎样。记得我走的那天,她的脸很苍白。
我离开的那天,也许就意味着我们之间的路离得更远了。我常常会想,如果那天走的人是她,我被留在了那里,我会怎么样?
就这么永远地把自己留在了那里,留在了那个离小镇还得走三四里的山脚下?就这么左手抱着儿子,右手搓着麻将地数着日子?
后来,我见过她一面。我不再与她谈起上海的小吃,我想她可能已经忘掉了生煎馒头、小笼包子的味道了。或许她记得,在尘封的记忆的某个角落,只是不愿再谈起。
那天她说,我的命比她好。
旧时家乡的同学,有的在考大学时考到上海来了,也有揣着高中文凭来上海闯天下的,更有在上海买下房子办好蓝印户口的。看着他们的辛苦与冲劲,禁不住夸赞他们,他们总是淡淡地笑言:我们自己努力一把,以后我们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不一样,人和人的不一样,是因为什么呢?偶尔地想起她,我会有一丝心痛。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路在自己脚下。
常言:人,是做出来的。我想,路,是走出来的吧。
向明中学教师 姚旭
[师生互评]
作文可以在平淡中见真情,本文娓娓道来,把“我”和“她”的故事,用“路”贯穿其中。文中“我”和“她”的路越走越远,但文章的主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却越来越清晰。作者恬淡文笔之后的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也可见一斑。全文没有考试作文的拘谨,处处收放自如。但考场作文如果以微型小说的形式(也许其中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必须处处谨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