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面言的,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所谓创造性人才,就是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在这里,学生的创造素质并非是老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学校、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创设搭建适宜学生创造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和平台。
(一)改革单一课程模式,构建学校课程框架
1、建立多元化课程结构,形成“和谐,特长,创造”的教育特色
课程框架构建的总体思路是:
适合重点高中学生创造素质的提高,符合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个别化适应性教育要求,体现学校创造教育特色的STS思想的课程框架,着重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思想。
在课堂体系的构成上,要视课程结构为一个系统,围绕创造教育目标从整体上考察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形成最佳组合,以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益。
(1)扎实抓好基础型必修课程
压缩基础型课程的总量,从2000年2月起,我校把每堂课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二年多的实践表明,学校单位授课时间的调整,有利于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实施学校课程类型的多元化,在时间与空间上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为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创立多向选择的弹性机制,为学生多方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多的自主发展时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节奏,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我校还减少语文学科的授课课时,高一年级减少一节,每周四节,高二年级减少二节,每周三节,在提高效率,保证教学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上,开设拓展性的阅读思辩课,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及分析能力。
在基础型必修课程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广度,增强研究力度,处理好传统的知识与前沿知识的渗透性,解决好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融合,体现出德育课程主渠道的功能。
(2)开发和完善拓展性课程
两年多来,我校加强拓展性课程的常规管理,在保证一定课程数量的同时,提高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行分层次个别化适应性教学,在坚持每周二、四上午第四、第五节进行走班制学习,学生自主选修,高一高二年级拓展性课程近40门,如《新闻写作与采访》、《法语初步》、《身边的化学》、《数学建模》等,高三年级开设综合性课程。同时,学校还开设指定性的选修科目,如语文课开设阅读思辩课,每周二节,英语开设听力课,高二年级全体及高一理科班开设外籍教师口语训练课,高一年级还开设创造与实践课程,心理教育课程。
我校的拓展性课程已经走向正规化,这些课程的教学改变了学生原有教学条件下形成偏重于记忆,立足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主动探索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氛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并养成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