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综合能力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6日      来源:上海市向明中学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人的培养及它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无论作为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制度,还是作为教育过程重要环节的考试手段担负着甄别、选拔和检验人才的重任。考试制度及手段本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直接检验着考试本身的功能以及是否有必要存在,也关系到能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虽历经改革但与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比如考试,尤其是往往有决定人生意义,也往往决定着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高考“指挥棒”效应,近年来虽有减无增,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就象世上没有完善的事物一样,现行的高考制度也不尽完善。考试功能重鉴别、选拔,轻激励、矫正;考试内容过于注重成绩与名次,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不够重视;考试目标过于依赖终结性评价,对经常性、过程性地搜集、分析运用信息重视不够;考试评价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考试制度与手段的偏差、缺陷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和人才的选拔、培养,因此改革与完善考试制度对于发展教育,推动社会发展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去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第一次实施3+1+X方案。以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知识不超纲,但场景能力没有限制的方案一出台即引起广大师生、家长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反响,尤其对“X”的反映撒出一串串“怪圈”。一方面,“X”命系高考资格,非同小可;另一方面大综合、小综合,虽分文理,但又是文中有理,理中有文,除了高三内容还有高一、高二内容,实为提心吊胆;再一方面,虽是150分卷面,但分到每个学科也就那么一点点分数,师生常不以为然又常不知所措。学生的心态尤为矛盾:认真参与却怕得不偿失,影响“3+1”,随它去又于心不甘,难道就阴沟里翻船?学生不知“考什么”“教师不知教什么”“领导不知怎样排课”“家长连叹时运不好”,而此时有关X的书籍却乘虚而入,铺天盖地而来,发行与销售量几乎排列于教辅书之首。
的确,综合考给方方面面带来了许多问题与困惑,虽然此后不断地有“风”刮来,但各方面还是心中无数。如综合考无考纲,找不到操作依据。虽发了四本《讲座》,且一册比一册厚,其所涵盖的内容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上完,连读一遍的课时都没有,担心讲得太深无课时,讲得太浅怕漏掉。文理两卷中各科比例如何?科目交错的比例如何?学生负担是否会增加?本来只学“3+1”四门,现在每卷内都有6门课,又涵及高中三年的内容。真是门门都要复,级级都要习,最后成败又如何等等,一片盲然与困惑。
面对这样的势态,我们学校还是非常重视、冷静和理智。
首先,学校领导多次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了解当代教育的目的、功能、手段等。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交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打开知识域地,掌握辩证思维;涉猎人文自然,摆脱狭隘的学科立场和应试教育观;敏感于创新,锐意于改革。
其次,学校领导组织骨干教师和部分青年教师多次研讨综合考的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特点:(1)知识覆盖面广,考察记忆性的内容可能较少,主要看学生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