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4——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6日
来源:上海市向明中学
(二)教育信息化的对象观
教育信息化的对象观讨论的是如何看待学生,即“生命环境观”具体落实在学生问题上的理念。认为教育信息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包括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活动的“主体性”、“个体性”、“整体性”三个要点。
(1)“主体性”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必须首先承认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生存活动的个体,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发挥创造力,主动学习,摆脱被动学习的束缚,提高学习质量。
(2)“个体性”针对过去学校教学无视学生差异性的简单化倾向,千人一面、课程统一、标准化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忽视生命个体差异等弊端。主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承认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从而使学习者群体得到丰富多彩的发展。
(3)“整体性”是指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生命的整体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教学活动会对人的身心各方面产生影响。教学活动不仅仅要重视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主线的教学,而且应当重视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体的、非智力因素的、伦理道德的、创造性的、以及种种与个体全面发展相关的因素。因此,我们需要综合关注学生发展的多方面的目标,关注师生活动的多种组合与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关注生命活动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体现。
“整体性”进一步认为,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教育活动内部的事情,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经济、科技、政治密切相关。认为“人”(学生、教师)是天地间一种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复杂现象,不能孤立地就技术论技术、或就教育论教育、或机械地把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原为某种模式来处理。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不仅仅考虑人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当具有社会的、文化的、道德的、乃至个体生命和地球、宇宙的视野。
特别要指出的是,“整体性”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在参与教学活动时,总是以一种生命的整体投入,并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去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度过自己的生命。教师作为生命个体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自身也在这种有意义的生命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因此,过去社会上流行的对教师的“红烛”、“一桶水”隐喻是片面的、消极的,应改为“永远充电、永放光芒的电灯”和“乐队指挥”、“挖泉人”隐喻才符合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角色观。[14]
(三)教育信息化的活动过程观
“过程观”是关于师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生存过程及其活动方式的基本看法,强调引导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中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在人类知识急剧发展变化的21世纪,各国教学改革的趋势将从传统的百科全书“囊括式”走向“发现、体验、合作、反思”,学力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学生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