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与案例3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6日
来源:上海市向明中学
三、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操作方法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
1、 直觉和灵感思维的培养
直觉和灵感均属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直觉是综合运用经验知觉信息,实现对问题的直截了当的、瞬间的、快速抉择的思维活动。灵感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顿悟。例如:
在讲铝这一章Al(OH)3一节时,课本强调Al(OH)3具有两性,在制备Al(OH)3时加入适量NaOH,若过量则得不到Al(OH)3,如何体会好适量的含义,及在什么环境下Al(OH)3能稳定存在呢?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甲、乙两人都欲制Al(OH)3,所用的试剂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l2(SO4)3,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NaOH溶液。问最后谁能得到Al(OH)3?对这道题学生的答案开始都是一样的,乙能得到Al(OH)3,对学生的答案,不急于肯定,也不否定,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到甲的现象是这样的:先出现白色沉淀,振荡试管沉淀消失,当这种现象重复数次后,再加入Al2(SO4)3溶液出现的沉淀无论怎样振荡试管都不消失了,而且随着Al2(SO4)3溶液的继续加入,出现的沉淀越来越多。观察到乙的操作现象是这样的: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出现沉淀且振荡试管不消失,但随着NaOH的增加,沉淀逐渐溶解,且NaOH越多,沉淀溶解的就多。直到最后沉淀全部溶解,再也无白色沉淀,毫无疑问,实验现象与原有答案相反,每个人的大脑都出现了一个问号,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甲、乙开始出现沉淀是因为:Al3++3OH- Al(OH)3,但甲的试管中盛有NaOH,为强碱性环境,故生成的Al(OH)3沉淀又溶解即发生了;Al(OH)3+OH- AlO2-+2H2O的反应;乙的试管中盛的是Al2(SO4)3溶液,故Al(OH)3不消失,当甲的试管里的所有的NaOH都与生成的Al(OH)3反应变成AlO2-之后,再往试管中加入Al2(SO4)3溶液就发生双水解反应3AlO2-+Al3++6H2O 4Al(OH)3↓,而乙试管中所有的Al2(SO4)3都变成了Al(OH)3之后,再加NaOH就发生Al(OH)3+OH- AlO2-+2H2O,NaOH加入的越多,Al(OH)3溶解的越多,直至Al(OH)3全部溶解,通过分析发现:原先的答案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即用可溶性的碱与盐反应制不溶碱,又因为Al(OH)3的两性,因而试剂的用量也做了限制,即NaOH不得过量,这条思考路线的结果当然只能是乙能得到Al(OH)3,实验设疑的思考方式显然与原答案的思考方式不同,用Al3+和AlO2-的水解反应来制Al(OH)3,因而貌似不能得到Al(OH)3的甲得到了,而乙却得不到.
通过以上的试验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方式,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激发了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创造性的自觉性。
2、用类别变动法,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指一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解决方法。采用类别变动法可用来克服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影响,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在化学实验中,每一类化学仪器都有其主要功能,在使用时,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仪器的特点,即仪器使用原理化;同时,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掌握仪器的一些其它功能,即许多仪器往往具有多功能性。例如:
常见装置(图示)
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用途。①若从A处通入气体,即成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若从B处通入气体,即成为向下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