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1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6日      来源:上海市向明中学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论述了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师培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连接,并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高级思维的问题设计方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的新课题: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

    当前,我国发达地区的 “校校通”工程大规模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新的时期。教育信息化的重心转向以新课程改革为导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为核心,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深入发展, 向建设高质量现代教育的目标前进。

    人们注意到,在实现了“校校通”的地区和学校,尽管许多学校已经装备了十分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宽带网,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普遍滞后,这种滞后现象表现在多方面:还有相当部分(27%-32%)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大部分学校(87%)将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路主要还是课件制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相当部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停留在演示型课件制作和公开课上,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甚少[1][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滞后现象还表现在对国外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简单移植和机械套用上。目前各地学校开展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比较注意学习国外的新型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探究型学习、WebQuest的教案设计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情况:教师上课时向学生布置研究性问题或学习的任务,提供网址和相关的资源,让学生分组协作进行研究,学生上机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利用网上资料或资源库组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大多情况是学生们忙于网上寻找信息和简单地粘贴、组合资料,未能深入思考和做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状况引起了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人们对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表示担忧,将这种网络教学称为“低认知水平,简单技术操作”。

    人们不禁要问:在这些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他们探究的学习内容真正理解了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任务或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任务和问题是适合教学的?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什么作用?在这些任务驱动或问题导向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的背后,其哲学观是什么?

    世界上走在教育信息化前面的发达国家也遇到了与我国类似的情况。2000年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强调利用信息化环境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3]。例如,有30多个国家参加,在全世界培训了100万中小学教师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大型国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已经在我国20多个省市培训了10多万教师。该项目5.2版中文教材引用了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学会(ASCD)1998 年出版的《通过设计来理解》(Understanding by Design)作为新版教材更新的主要内容,强调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精心设计课程问题和单元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该教材关于“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设计的内容在世界各国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