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2——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6日      来源:上海市向明中学

二、教育信息化: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活动


  

    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将怎样发展?从国内外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从以“物”为中心(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具体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的这种发展观称为“生命环境观”。“生命环境观”强调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站在生命的层次上研究和处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

      为什么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要提出“生命环境观”呢?

      从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看,这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的教育,这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3]

      从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4] 今天,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关注“物”的技术环境的思考方式上升到关注“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思考方式,就从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上明确了我们在做什么。

      从国内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来看,当我们考虑教育信息化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人们在反思,为什么我国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应用教育技术的努力总是难于跳出“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囹圄?这可能有多种复杂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如果从教育理论自身来看,有没有不足的地方?过去,我们的教育学和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认知活动,教学的内容是经过课程教材编写者选择和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大纲和计划为主要任务,教师备课和教学设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些教育学的基本观点被我们普遍认同,在师范院校的课程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中作为基本原理被学习,人们很少去思考和质疑它。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潜意识影响,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各种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以及网络时代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往往着眼于知识传递和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设备、软件、操作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人,“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他们在课堂内外自己选择资源、自己在原有的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进行意义建构的独立的、个体化的过程。”[5]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对一代新人的社会需求促使教育理论正在发生一场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