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64届校友梁嘉麟:把握瞬间灵感 燃烧智慧火花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6日      来源:周剑霜


 

梁嘉麟,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级高工,上海市向明中学校友,以独立发明人申请并获批发明专利140多项。他是一个善于捕捉在脑海中转瞬即逝的灵感瞬间,又能激情燃烧那一丝智慧火花的人。他站在了创新的源点”——异想天开,更可贵的是,他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光芒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和身边的人们。

教授级的发明达人

1970年大学毕业后,梁嘉麟被分配到解放军部队农场参加劳动锻炼。起初,还是由于特长而参加文艺宣传队拉手风琴。然后,负责完成蔬菜催长剂“920”农药的试验工作,最后,为该部队的农机厂改进一种分筛稻谷物的大型分选机械装置,并成功申请了专利。

1972年,他进入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工作,并开始“务正业”了——学习实践制冷工程方面的业务。上岗不久,浙江省水产厅下达有关鱼类保鲜方面的新实验,他又“理所当然”地独立设计了一艘“冷却海水试验船”中的全部制冷装置并成功地投入了实验,算是大学毕业后正式工作以来取得的第一项小小的科研成果。几乎与此同时,他又与一位老校友一起合伙在浙江省水产厅的帮助下,成功地为湖州市水产公司设计了座500吨水产冷库,并按时建成投用。

1977年,梁嘉麟调到了杭州医疗器械厂研究所,该厂的主打产品是“西泠牌家用电冰箱”,他不久就独立完成了“120升医用低温冰箱”、“小型制冰机”以及成型冰箱内胆与门胆的“大型吸塑成形设备”的全套设计等等。

尽管那时梁嘉麟所干的工作大都是属于第一次的,几乎没有重复。但是,他总是仍然感到企业里的生活还是太单一,劲道使不出来。于是,在1987年,他进入中国计量学院当动力科科长,开始在科研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著有由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审定的《产品质检系统设计概论(方法)》(第一版)与《产品质检系统设计》(第二版)。专著得到了20多项作者获准的20多项发明专利的支持,首次提出了如何将被迫抽检的项目升级为快速必检的可以与国标建立等效设计的发明专利质检实施方法等等。

梁嘉麟觉得:那些与自己所从事专业“不靠谱”的事宜一旦获准发明专利之后的量级,很可能会超过或远远超过自己所熟悉的专业所获准的发明专利的量级,并且,发明的难或易不是重点,是否创新才是关键。

发明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

  在梁嘉麟的发明专利中,涉及他所学的制冷专业不多。他说:“正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制约了在该领域中的创新。而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没有任何束缚,你尽可以异想天开,正是这些与专业无关的异想天开,成了我发明创新的源泉。” 那么,与什么有关?“与我的异想天开有关,我从小就爱这个。初中的时候,我做的模型飞机是自己用木头做的;可以成功拍摄“135”胶卷的照相机,也是我用木头做的;我还做过船模,特别是一开始启动就能够速潜水,并始终在水下航行的潜水艇模型。我相信这些异想天开的成功实施,为我今后奇特的思维埋下了自信的种子。”梁嘉麟说,“一个人越能异想天开,就越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冲动,有了冲动,再加上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就可能找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方面,发明专利说白了也就这么简单。”从每年秋天北京人蒙着脸迎沙而行的场景,让梁嘉麟从中得到了启示:既然风力能够让沙漠蔓延,那么,也可以利用风让沙漠萎缩。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朝思暮想”之后,梁嘉麟终于找到了一种完全由风力自动驱动的单向阻尼装置:让来自沙漠的风倒吹沙漠。任何人发现了问题,只要肯动脑子,去想办法解决,都有可能成为发明家。关键看你有没有突破常规的思维,有没有这种意识,而不是受专业的限制。同时,这种创新也不受复杂和简单的制约,相反,越是用简单的办法解决了复杂的功能问题,它的创新量级就越高。发明绝不是某些专业人士或者科学家的专利。

对梁嘉麟来说,从各种异想天开的信息中不断地挑选,直到抓住那瞬间的思想火花,就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重复的过程。时间一久,他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碰到什么问题,就会有种冲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他把这种内心的冲动自称为是一种创新的意识。

为梦想插上翅膀

梁嘉麟在学生的眼里是个“怪人”,因为由他开设的发明专利课程,内容相比较较为枯燥,什么发明专利和申请法律文书,而且还是选修课,去不去全凭自己的兴趣,最关键的是课讲得算不上很精彩,人又不风趣,但是听他课的人却越来越多,连文科专业的学生也非常踊跃。你要问为什么?他们有一个很一致的理由,因为他的异想天开很有吸引力,能把异想天开变成国家的发明专利,那就更有吸引力了。梁嘉麟发现大家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平时大家都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有时想过了就算了,有时想过要去改变的冲动,但是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形成了见怪不怪的思维。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激活原先那种异想天开的天性?梁嘉麟的言传身教和那一大堆发明专利,每时每刻在向学生传输这样一个信息:关键在于有没有突破性的意识。他说:我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指导学生申请国家专利,不管其中起的作用多大,都是应尽的义务。多年来,在学生发明专利的署名中,都没有指导教师梁嘉麟的名字。不求名利,做一名幕后英雄,细心地发现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发明上面。几乎所有听过梁嘉麟课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感受:梁老师这种做法,至少让我感到自己是有独立创新能力的。不管以后申请的国家专利能否被批准,对自己仍是最大的鼓舞。梁嘉麟说,发明其实很简单,或者说是一种小聪明。有时,脑子里有新的想法,我就先把它记下来,看看有没有实现的依据和实用价值,是不是与现有技术比较时能够带来突破性的改变和显著进步。想多了,有时晚上做个梦,就会有灵感。用力去抓住灵感,那可能就是一项发明专利啊!

来源:整合自201810月出版《量大风采》 2012年上海海洋大学校记者团采访 2006415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