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修道院到向明中学和社科院的建筑见证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2日      来源:周剑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建筑设计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摩登时代。
   
西方建筑师邬达克、赉安……等纷纷在上海成立建筑设计事务所,留下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设计作品,令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摇篮。

现由上海社科院和向明中学共同使用的原上海圣心会修道院建筑(淮海中路6227号),正是个中翘楚。

在这幢经典建筑里,上海圣心会修道院用短短11年的时间,建立了从幼稚园到大学的完备教育体系,其速度之快,堪称传奇;新中国成立后,这幢建筑又见证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演变、发展。

 

 

赉安 & 邬达克,跨时空对话

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拉斯洛 · 邬达克

1914年,法租界进行了最后一次扩张,今重庆中路和重庆南路以西地区被划入法租界范围,成为法租界西区,后发展为中央区。
   
与此同时,法租界的房地产开发进入繁荣期;法租界当局对这一地区高度重视,制定了《整顿及美化法租界计划》,对不同区域的适建建筑做出规定。
   
这使西区逐渐发展成为上海的大型高级住宅区,高级花园住宅、公寓大楼、新式里弄、旧式里弄等各式建筑星罗棋布。

法国建筑师亚历山大 · 赉安

1926年,应上海耶稣会的盛情邀约,圣心会准备在中国上海设立它在全世界的第151座修道院。
   
经法租界公董局推荐,由来自法国的赉安洋行负责建筑设计。
赉安是推动上海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摇篮的重要先驱之一;他与邬达克于1918年、1920年先后来到上海。
    1924
年,赉安和保罗 · 韦西埃创立“赉安洋行”;1934年,亚瑟 · 克鲁兹加入。自此,这三位建筑师名字的首字母缩写LVK
就出现在不少上海老建筑上。

赉安、保罗 · 韦西埃和亚瑟 · 克鲁兹三位建筑师

赉安洋行早期的作品风格多变,涉及巴洛克、法国文艺复兴……等风格,建筑外观精美、细节华丽。
   
高安路77号花园洋房和陕西南路上的法国球场总会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说:“赉安洋行设计的住宅作品,每件都堪称精品。一以贯之的现代风格,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现在的住宅设计有借鉴意义。”最难得的是,赉安洋行坚持固定风格,保持了建筑师的独立性。

 

据后来担任上海圣心会修道院院长的能理(ConchitaNourry )回忆:19267月初,赉安洋行的两位法国人和他们一起考察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蒲石路(今长乐路)、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间一块约3万平方米的“沼泽地”,与上海耶稣会共同商讨建筑设计方案,并决定立即动工,争取在冬天到来之前完成建筑外立面,冬天进行内部施工;但是,由于上海地质松软,赉安洋行的设计方案横向跨度又特别长,易导致不均匀沉降,必须抬高地基,这就需要打2000个木桩。
   
因此,圣心会房屋的建造没有计划中顺利,直至1927315日才举行破土动工仪式,1928年春竣工。

蒲石路(今长乐路)、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口景象

新落成的上海圣心会修道院,采用当时最时髦的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结构上采用了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玻璃窗和砖砌填充墙裙的结合,保证了采光和通风。
   
最突出的特点是超长的建筑体量,建筑立面中规中矩,没有任何花哨的弧形线条。为避免过多的横向线条使立面过于单调,在建筑物的中间做了高耸的类似中国“亭子”的处理,亭子上方立一个十字架,很好地体现了使用者的教会属性。
   
在统长的屋顶女儿墙和“亭子”的退台处理上,都采用了装饰性极强的手法,使这一庞大体量的建筑物体现出精致的一面,可谓上海近代建筑设计的一个典范。

1928524日,圣心会为建筑祈福。次日,举行了盛大的建筑落成仪式与开放仪式。
   
这是圣心会在亚洲第二座、中国第一座修道院,标志着圣心会中国基地的正式建立。这幢房屋是修道院修女生活、修行的地方。
   
一楼设有教堂,每天的早晚弥撒、新教徒的受洗仪式等重要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以下简称震旦女大)及其附属中学,在其校舍尚未建成时和日军占领校舍时,曾把临时教室设在这所修道院的一楼。

上海圣心会修道院和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建筑浑然一体

1928年前,这一带的大型公共建筑不多,此建筑的落成,无论规模还是高度,都相当有分量。站在统长的露台上眺望,老上海的风景尽收眼底。建筑前的空地有一座精致、美丽的大花园,四季鲜花盛开,树木葱郁,空气清新。大门开在繁华的霞飞路上,步入院内,有闹中取静的感觉。

 

上海圣心修道院屋顶露台

上海圣心修道院屋顶露台

10年后,为扩大教会事业,上海圣心会修道院决定在老建筑西首增建一所新建筑,由圣心会修道院创办的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及其附属中学合用。

这次,修道院邀请了与赉安齐名的上海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
   
起初,邬达克设计了一座哥特式建筑,与他之前的作品中西女塾(现市三女中)异曲同工;但后来他调整方案,设计了一座纯粹现代风格的教学楼,又和他同时期的另一杰作“绿房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无论外立面还是内墙的设计,出现了很多的弧形和曲线。
邬达克新楼的平面为U形,开口向南,与赉安洋行设计的旧楼呈垂直分布,并且在三楼相连结,犹如修道院的翅膀,虽建造时间前后相差达10年之久,却浑然一体,毫无违和感。
    1939
429日,新楼举行落成典礼,《申报》还对此进行报道:“校舍式样作U字形,东端为大礼堂,可容一千人,并有演剧台设备;中部及西端共分四层,上层为寄宿舍,每舍容四人,均有冷热水管及水汀设备;三层为中学部教室;二层为大学部教室及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学生接待室、教员休息室等;下层为饭堂、图书室、衣帽室、办公室及家政实验室等。其设备之周详,布置之精致,当为沪上所罕见。”


首任院长能理:开创上海女子教育事业

首任院长法国人能理,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穆尔西亚;四岁时,父亲去世,之后随母回到法国,就读于圣心会学校;1900年,申请加入圣心会;1904年,澳大利亚修女萨蒙(Amelie Salmon)到欧洲开会时,把她带到悉尼;1912年,被派往亚洲的第一座修道院 —— 日本圣心会修道院;1917年,荣升为院长助理,协助亚洲分会会长、院长玛琍 · 谢尔顿(Mary Sheldon),承担疗养所主管、教堂看守、财务……等工作。
    1925
912日,应上海耶稣会会长山宗泰(Eugène Beaucé)邀请,经圣心会罗马母院院长批准,能理陪同玛琍从东京出发,5天后到达上海,入住于孟斗班路(今四川南路)的拯亡会修道院。
   
山宗泰神父带两人参观了耶稣会和拯亡会在上海创办的工厂、学校、教堂,重点考察了江南教区准备拨给上海圣心会建设修道院的地皮。
    25
日,双方即签署《圣心会修女与江南教会间关于契约草案之变更》,约定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交给圣心会,并由法籍建筑师建造修道院,建筑费用由教会垫付,待圣心会具备经济能力时再行偿还。
    1926
629日至73日,玛琍和能理再次来沪。这次她们在霞飞路租了两间房子,作为住宿地和修道院建好前圣心会在上海的驻地。
   
为表示对上海圣心会的支持,玛琍向罗马母院推荐得力助手能理为上海圣心会修道院首任院长,得到罗马总会赞同。
上海耶稣会也很高兴,因为能理也是法国人,修道院又设在法租界,这为今后三方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院舍、人员都是未知数的前提下受命为院长,能理的压力可想而知;好在忍耐是修女的基本功。
她一方面写信给罗马母院要人,另一方面积极筹备院舍建造;1926915日,能理和5位修女在霞飞路的出租屋内举行了上海圣心会成立仪式。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大礼堂

作为传教手段,圣心会所到之处都要创办学校。上海圣心会成立的第二天,能理就带领修女接办了拯亡会的外侨小学,并接受报名。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上海圣心会步入发展快车道。
    1932
年创办圣心小学;1937年创办天主教会在中国的第一所女子大学 —— 震旦女大;1938年创办震旦女中,还附设有幼稚园、暑期补习班、夜校……等。
   
其发展速度之快,体系之完备,在上海各修会中首屈一指。
   
能理亲自担任震旦女大、震旦女中的院长、校长职务。日常工作中,她特别善于协调各种关系;例如:每年向法租界公董局申请减免土地税和租赁税,以节约经费。
    1943
年,法租界公董局减免震旦女大全部的租赁税达8883美元。
在圣心会集中营时期,能理的法国籍身份为她赢得了自由活动的权利。她充分利用这一身份,与日军斡旋,争取到上海圣心会的7位修女可以自由活动,其他修女照常授课,以缓解教师力量的紧张,确保所办学校的正常运转。
   
然而,就在抗战即将迎来胜利的前夕,1945128日生日当天,能理却因患心脏病而病倒了;531日,她永远离开了毕生所献身的传教和教育事业;62日,上海圣心会在集中营里为她举行了简单的葬礼。
   
能理是上海圣心会修道院创始人,她建起了从仅有一所小学发展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完备教育体系,是早期上海女子教育事业的功臣。

上海圣心会的修女

上海圣心会在沪期间,先后有修女86人。其中中国籍修女26人;外籍修女60人,分别来自13个国家。
外籍修女的流动性不强,一旦来沪,没有特殊原因,一般都会坚守,50%左右的修女在沪服务时间长达10年以上;她们多服务于修道院创办的教育机构。
   
上海圣心会不强迫学生入教,所办教育机构中,教徒比例相较其他教会学校而言,不是很高。
   
发展中国籍修女速度更为缓慢,直到1939年,才有3位中国籍修女加入,至194958日,共计发展中国籍修女26人。

上海圣心会修道院内部教堂

中国籍修女离开中国大陆后,分别前往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圣心会学校工作。其中在日本6人,在台湾6人,这与她们的背景文化有关,易于适应。

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向明中学)

上海解放后,外侨相继离沪。1949年下半年起,上海圣心会修女先后离开上海,所办教育机构由新生政权接管;1951926日,上海宗教事务局关闭圣心会修道院;1952年至1977年间,上海圣心会修道院主楼由上海市委党校所用。

今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大楼

1978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迁入;1982年,上海社科院对大楼进行改扩建,增至五层,至今建筑主体保护完好,震旦女大、震旦女中的校舍由震旦附中使用;1952925日,震旦附中易名向明中学,沿用至今。

本文策划:UMa · Diego

图文编辑:UMa · 优曼君

责任编辑:UMa · Allison
来源:“UMaarchitects”公众号

优曼中国 有备自远方来 2021-12-06